作者: 小编 浏览: 日期:2025-06-03
2025年6月3日,由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首次在类太阳恒星Kepler-725的宜居带内发现了一颗质量约为地球10倍的“超级地球”Kepler-725c,该行星可能存在类地生命。这一发现标志着人类在探索地外生命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,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顶级科学期刊《自然-天文》。
行星基本特征
Kepler-725c围绕一颗光谱型与太阳相似的G9V型恒星运行,公转周期为207.5天,轨道半长轴为0.674天文单位,接收的平均辐照为地球的1.4倍。其质量约为地球的10倍,位于恒星的宜居带内,表面可能存在液态水,这是生命诞生的关键条件之一。
宿主恒星特性
宿主恒星Kepler-725的年龄约为16亿年,比太阳年轻得多,且表面磁场活动更为剧烈。尽管恒星活动可能对行星大气产生影响,但Kepler-725c的宜居带位置使其成为寻找类地生命的潜在目标。
技术突破
研究团队首次利用“凌星中间时刻变化”(TTV)技术,通过分析行星系统中另一颗凌星行星的轨道微小偏离,成功推断出Kepler-725c的存在。这一技术为发现隐藏在宜居带内的类地行星提供了新途径,开辟了寻找“地球2.0”的新通道。
生命存在的可能性
Kepler-725c位于宜居带内,且接收的辐照与地球相近,这为其表面存在液态水提供了可能。液态水是生命诞生的基础条件之一,因此该行星可能存在类地生命。然而,目前尚无法直接确认其大气成分或表面环境,未来需要更先进的观测技术进行进一步研究。
对地外生命探索的启示
此次发现表明,类太阳恒星的宜居带内可能存在更多类似地球的行星。随着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,人类有望发现更多潜在的宜居行星,为寻找地外生命提供更多线索。
未来研究方向
研究团队计划利用下一代望远镜(如詹姆斯·韦伯空间望远镜)对Kepler-725c进行更详细的观测,分析其大气成分和表面环境。此外,科学家还将继续探索其他类太阳恒星的宜居带,寻找更多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。
Kepler-725c的发现是人类在探索地外生命方面的重要里程碑。尽管目前尚无法确认其是否存在生命,但该行星位于宜居带内且具备液态水存在的条件,使其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目标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,人类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揭开地外生命的奥秘。